【品牌優先定位|成立新品牌系列】

何謂品牌?新創品牌必懂的定位、體驗與聲譽指南

首頁 » Journal » 何謂品牌?新創品牌必懂的定位、體驗與聲譽指南

很多人以為品牌等於 Logo、名稱或廣告口號,但事實上,品牌不是起點,而是結果。它是顧客心中的印象與感受,是市場對你的共同認知。
本文將以「品牌是什麼」為起點,帶你了解新創品牌在成立初期最重要的四個關鍵:定位、體驗、聲譽、內部文化,並透過 Tesla、MUJI、美威鮭魚等案例,說明如何落實品牌經營。

品牌是什麼?品牌是顧客心中的「結果」


品牌不是創辦人自稱,而是顧客在接觸產品、服務後,心中累積的直覺與感受
用一個比喻來說:在一個小鎮裡,有人做了某件事,有人欣賞他的誠實,有人佩服他的能力,有人因為他而受到鼓舞,每個人對他的印象或許不同,但都在心裡留下了某種肯定與情感,讓全鎮的人開始對他有不同的看法與讚賞。這些評價與情感,就是他的「品牌」。


同樣的,品牌是顧客的認知結果,而非企業的口號


品牌不是那個人自己說了什麼,而是小鎮上的人 如何看他、感受他、記住他 的結果。

這樣的故事結構可以幫你帶出一個強烈訊息:

品牌不是自稱,而是眾人心中對你的集體印象。

品牌是一種結果 —— 它不是你說是什麼,而是別人如何體驗、如何相信。

品牌是顧客的直覺感受,關於一個產品、服務或公司。

品牌是聲譽 —— 是長時間累積的所有印象與認知的總和。

每一次互動都在塑造品牌。從領導決策到第一線服務,公司裡的每一個人都影響著品牌

品牌是結果:成立新品牌的關鍵因素與執行方法

從「結果」反推:品牌不是起點,而是終點

品牌從來不是創辦人自己聲稱的樣子,而是顧客心中留下的感受與判斷。
換句話說,品牌不是「我們想說什麼」,而是「別人怎麼記住我們」。

很多企業在成立新品牌時,急於先決定名稱、Logo、視覺識別,甚至砸錢打廣告,但這些都只是「工具」。若沒有先想清楚「我們希望顧客在想起品牌時,會有怎樣的直覺與印象」,這些工具就很容易淪為表面裝飾,而無法真正影響市場。

因此,建立新品牌的第一步,應該是回到核心去問自己:

當顧客想起我們時,他們應該有什麼感受與印象?


特斯拉(Tesla)|先做夢想車,讓大家相信電動車能比燃油車更好

相關報導||https://youexec.com/book-summaries/elon-musk-tesla-spacex

特斯拉的品牌建立,並不是從砸下巨額廣告開始,而是從一個明確的「結果」出發:讓顧客在想到 Tesla 時,會直覺聯想到 「未來感、創新、顛覆傳統」

具體事件:2008 年,Tesla 推出第一台量產電動跑車 Roadster,0–100 公里加速只需 3.7 秒,直接挑戰了「電動車很慢」的市場印象。

執行策略:他們不以大眾車為起點,而是用高性能跑車切入,吸引科技愛好者與前衛消費者,塑造領先地位。

出處:《Elon Musk: Tesla, SpaceX,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》(Ashlee Vance, 2015)提到,Musk 的策略就是「先做夢想車,讓大家相信電動車能比燃油車更好」。

如今,即使 Tesla 幾乎不做傳統廣告,它仍然是全球最具話題性的汽車品牌之一,因為它實現了「結果」:讓人聯想到未來科技,而不只是汽車。

無印良品(MUJI)|這不是沒有設計,而是去掉多餘的設計

相關報導||https://arun.is/blog/muji-books/

MUJI 的名字本身就是宣言——「無品牌的良品」。但事實上,這個「無品牌」的概念,反而造就了世界上最具辨識度的品牌之一。

具體事件:1980 年代初期,日本社會充斥著大量廣告與過度包裝的消費文化。MUJI 以「去除多餘設計」為核心,推出無標籤、簡單包裝的商品。

執行策略:MUJI 不透過明星代言,而是透過極簡設計、環保材質、統一的中性色調,讓顧客在體驗商品時,感受到「樸實、安心、無壓力」。

出處:《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》(MUJI Design Philosophy, 2010)書中指出,MUJI 一開始就是為了回應「過度消費社會」而誕生,強調「這不是沒有設計,而是去掉多餘的設計」。

結果是:當人們想到 MUJI,不會聯想到花俏,而是 「簡單生活」。這正是它想要創造的品牌結果。

品牌,解決誰的問題?為世界改變了什麼?

很多新創品牌,會把大部分心力放在「怎麼看起來像一個品牌」,例如:設計感要強烈、社群文案要吸睛、廣告要有記憶點。
但真正成功的品牌,從來不是因為「說自己是什麼」,而是因為 做了什麼,讓別人自然地這樣覺得

所以我的建議是:

先寫下一句話的「顧客印象目標」:當人們想起我們時,我們希望他們感受到什麼?

用事件去落實:不是口號,而是透過具體的產品設計、服務流程、對外行動,去讓這個印象逐漸成真。

檢視市場反饋:透過顧客回饋、社群聲量、媒體報導來驗證,這個「結果」是否正朝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。

成立新品牌的四個關鍵因素

1. 品牌定位(Positioning)——決定你是誰,為何存在

新品牌成立時,最先要回答的問題不是「Logo 要怎麼設計」,而是「我們是誰?為誰而存在?為什麼消費者要選擇我們?」
品牌定位能幫助企業清楚劃分市場,找到在顧客心智中的位置。

+Tesla:定位在「未來交通的領導者」,讓消費者覺得買 Tesla 等於參與一場科技革命。

+無印良品(MUJI):定位在「無品牌、簡單生活」,讓消費者覺得它是「日常生活的安靜陪伴」。


讓顧客知道「為什麼選你」

A. 概念解釋|

如果品牌是「結果」,那麼品牌定位就是決定這個結果的起點。
品牌定位(Positioning)不是一句華麗的標語,而是一個清晰的答案:
我們解決誰的問題?以什麼方式?為什麼只有我們能做到?

定位清楚,顧客就能快速理解「為什麼要選你」;定位模糊,即使有再多的行銷,也會讓人無感。

B. 引導思考|

在建立新品牌時,可以問自己三個關鍵問題:

誰是我的核心顧客?(越具體越好,不是「所有人」)

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或痛點是什麼?

我能提供什麼與眾不同的解決方式?

這三個答案組合起來,就能勾勒出品牌定位的基礎。

C. 建議觀點|

對新品牌來說,定位是關鍵第一步,但常見的錯誤有兩個:

+ 想服務所有人 → 結果誰都打動不了。

+ 模仿領導品牌 → 結果變成「廉價版本」,沒有自己獨特性。

我的建議:

1. 找準一個利基市場(niche):先讓一小群人愛你,而不是讓大部分人覺得「還可以」。

2. 用一句話定義定位:例如「我們是專為新手衝浪者設計的安全裝備品牌」,這比「我們做運動用品」更清晰。

3. 用行動去強化定位:不是只寫在簡報裡,而是要體現在產品功能、溝通語言、顧客服務上。

Nike「Just Do It」

Nike 的定位從來不是「我們賣運動鞋」,而是「我們激勵每一個人突破限制,去做更多」。

具體事件:1988 年推出的「Just Do It」廣告,由當時 80 歲的馬拉松跑者 Walt Stack 出演,他每天跑 17 英里,廣告最後一句是:「Just Do It.」

執行策略:Nike 的定位從此不只是產品,而是態度。不論是專業運動員或一般人,Nike 都在傳達「你也能做到」。

出處:《Swoosh: The Unauthorized Story of Nike and the Men Who Played There》(J. B. Strasser, 1991)記錄了這場定位轉變如何幫助 Nike 擺脫 80 年代的低迷,重新超越 Reebok。

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colinkeeley.com/blog/swoosh-unauthorized-story-of-nike-and-the-men-who

2. 品牌體驗(Experience)——品牌存在於每一次互動

品牌體驗(Brand Experience) 指的是顧客與品牌的所有互動,包括:看廣告、打開包裝、走進門市、客服溝通、甚至退換貨。
一致的體驗會讓顧客覺得品牌可靠;驚喜的體驗則會讓顧客主動分享,成為口碑。

品牌存在於每一次互動

A. 概念解釋|

如果品牌是顧客心中的結果,那麼「品牌體驗」就是塑造這個結果的過程。
品牌體驗(Brand Experience) 指的是顧客與品牌之間所有的接觸點:看廣告、打開包裝、使用產品、進入門市、與客服對話、在社群上互動……這些碎片化的時刻,會在顧客心裡累積成一個整體印象。

換句話說:
品牌不是你說了什麼,而是顧客感受到什麼。

B. 引導思考|為什麼品牌體驗重要

因為體驗才是品牌承諾的落實。

體驗一致:顧客才會覺得品牌可信。

體驗愉快:顧客才會建立情感連結。

體驗驚喜:顧客才會願意分享與推薦。

一個品牌可能靠廣告吸引第一次,但能否留住顧客、讓他再次回來,靠的就是整體體驗。

C. 建議觀點|

很多公司以為品牌體驗等於「做一個漂亮的包裝」或「拍一支廣告」,但其實:


品牌體驗是一致性的管理

建議新品牌在執行時:

畫出顧客旅程地圖:從「第一次聽說品牌 → 第一次購買 → 使用 → 售後 → 再次分享」,逐一檢視每個接觸點。

設計關鍵時刻(Moments of Truth):例如開箱時的驚喜感、客服解決問題時的效率,這些瞬間會強化或破壞品牌印象。

確保一致性:產品、服務、社群語言、員工行為,都應該對齊品牌定位,避免顧客「感受落差」。

把體驗當成行銷資產:好的體驗會自帶傳播力,比廣告更持久。

品牌體驗是品牌理論的落地實踐。
沒有一致的體驗,品牌承諾就只是口號;有了完整的體驗,品牌就能在顧客心中變成獨一無二的結果。

Supreme Salmon 美威鮭魚

美威鮭魚在台灣的成功,關鍵不只在於產品品質,而是透過完整的體驗設計,逐步累積市場聲譽。

具體事件:2014 年,美威在台北開設首家「美威鮭魚專賣餐廳(Salmon House)」,以鮭魚為主角,提供沙拉、便當、三明治、熟食料理,讓消費者第一次體驗到「鮭魚也可以是日常飲食」。同時,美威進駐全聯、大潤發等通路,推出冷凍鮭魚與即食包裝產品。

執行策略:美威採取「全通路體驗」策略——在餐飲端以創意料理教育市場,在零售端以透明包裝與清楚標示強化「安全、安心」的印象。餐飲與零售互相帶動,逐步把「鮭魚」從高端食材推廣到日常生活。

出處:《天下雜誌》(2015 年第 573 期〈鮭魚專家美威,如何在台灣打下一片天〉)報導指出,美威以「鮭魚全通路」策略切入市場,透過餐飲與零售並行,建立「鮭魚專家」的定位。

消費者在餐廳的正向體驗,強化了對超市產品的信任感。久而久之,市場逐漸把 Supreme Salmon 與「高品質鮭魚、健康生活方式」劃上等號,甚至形成「要買鮭魚,首選美威」的口碑效應。

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niusnews.com/=P0fffhw00

3. 品牌聲譽(Reputation)——口碑決定市場怎麼看你

品牌聲譽(Brand Reputation) 不是企業自己喊出來的,而是市場長期對你的口碑與評價。
例如:

Supreme Salmon 美威鮭魚 在台灣不只賣鮭魚,而是透過「鮭魚專賣餐廳 + 超市零售」的雙通路體驗,讓消費者把它與「專業、健康、安心」連結起來。

結果是,市場逐漸把「鮭魚」與「美威」畫上等號。

4. 內部共識(Culture)——員工就是品牌的守護者

很多新創品牌只重視對外的廣告與設計,卻忽略了「內部文化」。
事實上,員工的言行、客服態度、服務流程,都是顧客體驗的一部分
如果內部沒有共識,外部再多的行銷投資,也無法塑造長久的品牌印象。

如何落實執行?

1. 定義清晰的品牌北極星

建立一句話的品牌承諾,作為內部決策與外部溝通的依據。

例:「我們讓年輕人感覺自信與自在。」

2. 設計一致的品牌體驗地圖

梳理顧客從認知 → 購買 → 使用 → 分享的完整旅程。

在每個接觸點,設計能傳遞品牌定位的細節。

3. 建立聲譽的行動計畫

設定可以被驗證的品牌行為(例如:客服回覆時效、產品品質標準)。

定期檢視市場反饋,修正行動,讓承諾與實際一致。

4. 讓全員參與品牌

內部培訓與文化導入,讓員工明白「自己就是品牌的一部分」。

透過獎勵制度與內部故事分享,強化品牌價值的落地。

如果打算成立品牌,就必知道的事

當我們談「成立一個新品牌」時,往往直覺想到的是名字、Logo、廣告或社群。但事實上,品牌不是這些工具本身,而是顧客心中的「結果」。這個結果,來自於:

定位 —— 讓顧客知道為什麼選你。

體驗 —— 讓顧客在每個接觸點都感受到一致與價值。

聲譽 —— 讓市場自然替你貼上標籤,成為口碑。

5. 從理論到實踐,下一步是預算分配

成功的品牌不是自稱,而是市場的共同認同。當創辦人清楚知道「希望顧客在想起我們時,應該有什麼感受與印象」,那麼品牌的基礎就算真正踏穩了。

然而,光有理念還不夠。新品牌在實際落地時,最常遇到的問題是:

建立品牌不只是喊口號,而是從定位、體驗、聲譽到文化的完整過程。
但光有理念還不夠,新品牌還需要思考:有限的預算該如何分配?
下一篇文章《成立新品牌的預算配置指南》,將帶你深入了解如何分配資源,才能真正落實品牌策略,走穩第一步。

如果你想更完整地理解品牌經營,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:成立品牌的預算配置指南自創品牌流程完整指南
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「策略、設計、行銷、體驗」等不同項目,讓品牌不只是漂亮的口號,而是真正能在市場中站穩腳步的存在。

Ming Island Branding

在這個流量快速來去的時代,我們看見了太多品牌短暫爆紅,卻無法留下。真正的挑戰,不是如何被看見,而是如何被記住。從線上品牌到真品牌的進化,需要的不只是行銷操作,而是:
穩健的 產品力與體驗,清晰的 品牌定位與理念,真實可感的 線上線下整合,深度參與的 社群文化,以及能跨世代的 永續價值。
這是一場長期戰,而不是一場流量遊戲。
Ming Island 銘島品牌公司,是品牌成功永續經營與未來價值的好夥伴。我們相信,每一個品牌都應該擁有被看見的舞台,更應該擁有被記住的力量。

我們的核心服務包括:

+ 品牌策略與定位:幫助品牌找到「為何存在」的答案。

+ 市場與消費者洞察:確保品牌建立在真實需求之上。

+ 線上線下品牌體驗設計:從數位到實體,讓品牌可感、可信。

+ 內容與社群經營:將粉絲轉化為忠誠顧客,甚至品牌倡導者。

+ 永續品牌規劃:協助品牌建立 ESG 與長期競爭優勢。

我們不只協助品牌「被看見」,更專注於幫助品牌 留下來、走得遠。

Don’t Be Shy, Say Hi.

暸解更多品牌價值翻轉的成果